Discussion:
九二共識的前世今生與未來
(too old to reply)
ltlee1
2024-11-06 19:48:44 UTC
Permalink
"賴清德政府延續蔡英文路線,拒絕接受九二共識,但隨著兩岸交流的需要與外部環境變化的壓力,不得不開始尋求新的出路,因而強化對中華民國的認同。不過,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祕書長羅文嘉日前接受廣播節目專訪,堅持否定九二共識之餘,卻提不出可行的替代辦法,民共關係只會更激化。

會談有共識 才有辜汪會

羅文嘉指1992年僅有香港會談事實,沒有所謂「九二共識」,理由是當時北京沒有對「一個中國,各自表述」表達意見,大陸目的在用「一個中國」框住台灣,再慢慢主導詮釋權,困住台灣。回顧九二年當時,確實沒有「九二共識」的文字表述,但否認當時某種「共識」或「默契」的存在,就難以解釋後來兩岸交流協商的順利推展,與新加坡辜汪會談的舉行。馬英九政府時期與大陸簽訂的23項協議與兩岸領導人見面,都奠基於九二年所達成的共識或默契。

九二年獲致成果的基礎有二,一是當時國統會與《國統綱領》有效,國民黨作為執政黨追求國家終極統一,《中華民國憲法》是「一中」憲法,台灣接受「一個中國」迨無疑義;二是雙方雖處於分裂分治狀態,但不存在「兩個中國」或「一中一台」。如果沒有這兩層共同認知所構築出來的基礎,就不可能有「擱置爭議」推動事務性協商的可能。

國統會於1992年8月1日通過「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」決議,強調「海峽兩岸均堅持『一個中國』之原則,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」。北京對此決議雖不完全接受,但正面看待,於當年8月27日發表談話,指「這份結論確認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」這表明兩岸在一中原則上是一致的,大陸對台方主張的「一個中國」意涵雖有所保留,但可以讓事務性協商進行。

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台,曾任陸委會主委的蘇起希望新政府延續既有路徑與大陸交往,乃提出「九二共識」一詞,簡潔描述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。以今議古批評「九二共識」憑空捏造,認定是對岸困住台灣的框架,倒不如說九二共識是處理兩岸關係的「路徑」,馬英九執政重回「九二共識」,兩岸交流隨即恢復,路徑就在那裡,看你願不願意走。

馬英九開門 怎會沒鑰匙

羅文嘉在訪談中說,1992年香港會談沒有共識,只達成事務性的文書驗證相關協議,完全忽略其中因果關係,沒有「共識」就不可能達成任何協議。雙方就是在處理事務性協商時,一觸碰到政治性敏感問題時就觸礁,必須在兩岸政治關係的問題上有共識才談得下去。兩岸幾經周折,最終在問題上取得各自解讀的空間,才有辜汪會談的舉行。「一中」與「模糊」是九二共識的核心,是解決問題的智慧,更是兩岸關係的鑰匙。羅文嘉只見到門開卻說沒有鑰匙,豈不怪哉?

民進黨拒絕接受「一中」,2016年重返執政再次拒絕接受九二共識,大陸施壓民進黨回到九二共識,2019年習近平在《告台灣同胞書》40周年座談會提出,「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,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」,概括為「一中求統的九二共識」,蔡英文政府稱「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」,原本模糊的智慧消失,兩岸關係陷入危疑動盪。"

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opinion/20241027002627-262102?chdtv
ltlee1
2024-11-07 15:36:04 UTC
Permalink
"俄烏鏖戰2年8個月未解,以哈衝突持續擴大,歐洲與中東兩場戰爭同時陷入全面衝突的邊緣,欲靜不止的殺戮提醒世人,為和平創造機會是何等困難。放眼此刻台海,雙方望穿秋水盼望和平,卻因缺乏互信而敵意深鎖;無論兩岸終極關係如何,眼下當務之急,至少應盡速建構控制衝突的機制,否則在外力挑動下,兩岸若真有一天爆發衝突,中國人打起中國人,會是何等令人喟然的歷史悲劇。

和平統一 習近平定的調

習近平在2023年11月與美國總統拜登的舊金山會談,當面否認有具體的攻台時間表,形同重申不武統的基本態度,台美當局理應讀懂習近平的弦外之音。但現實情況卻是,在美國圍堵中國大陸崛起的戰略格局下,民進黨政府「倚美抗中」的思維,讓台灣逐步陷入「配合美國、牽制中國」的戰略前沿而騎虎難下。

因此,即便習近平定調和平統一、融合發展,我們卻看見美軍印太總部司令阿基里諾今年4月卸任前,重申中國志在2027年之前具備侵台能力;接任的帕帕羅更循此脈絡指出,一旦大陸攻台,美軍將實施「地獄景觀」戰略,要讓台海變成「無人地獄」。

民進黨2016年重返執政以來,拒絕接受九二共識,兩岸難再藉此「模糊的智慧」共謀發展與和平,兩岸關係陷入危疑動盪。賴清德上台後,更高舉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」,使得北京機艦擾台強度與頻率雙創新高,甚至兩度發動無預警環台軍演。

從外力的橫加介入,到台獨意識的暴衝,和平的眾願猶如風中殘燭,各方明知戰爭沒有贏家,卻樹欲靜而風不止。身為同根同生的兩岸人,真要讓連接血脈情感的海峽,一步步走向讓後代誓不兩立的仇海?如果「和平」始終是我們唯一的選項,此刻就該竭盡所能防堵會讓戰爭發生的一切肇因。

不可否認,當前兩岸當局既無交流基礎,也沒有對話互信,期望民共融冰是緣木求魚。但,雙方也都難以否認,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逼近,川普當選可能性加大,假若美國重回川普「交易治國」,右翼勢力當家,台海不確定風險勢必倍增。兩岸當局都要警覺,穩住雙邊關係是眼下最重要的責任,無論現階段距離「和解」有多遠,起碼要有控制衝突的意願與機制。

台海風險 賴清德要化解

拜登政府就任後,雖透過「小院高牆」政策布建科技圍堵戰,並倡議建構民主同盟陣線,以助攻圍堵中國崛起的戰略目標;但施壓的同時,為降低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機率,卻也積極透過維持軍事溝通管道進行風險管控。同樣邏輯,無論兩岸將繼續深陷谷底,抑或重見光明,都需有一道能防範意外引爆戰爭的安全閥。

對台灣來說,賴清德在國慶日藉由「祖國論」修正「新兩國論」,應進一步在肯認「中華民國」的基礎上,依據中華民國憲法,將「台澎金馬是中華民國的自由地區、對岸是中華民國的大陸地區、兩岸同屬中華民國固有疆域」的論述,與國民黨、民眾黨共同發展為「台澎金馬共識」,進而團結台灣,站穩「國家統一前,大陸地區為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」的憲法基礎,與大陸共商兩岸永久和平的共識。

對大陸而言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,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、民族振興、人民幸福。如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,如何在軟的更軟、硬的更硬的政策下,讓互不理解、互不諒解的民共僵局,也能將消除戰爭、實現和平視為公約數,無疑是當前最應主動推行的要務。

大陸在綜合國力不及台灣的鄧小平時期,曾提出「一國兩制」方案,承諾願意財政援助台灣,展現政治智慧。如今,大陸國力不可同日而語,在推進和平統一的道路,或應展現更積極主動的態度。

綜觀兩岸與國際情勢現狀,和平發展不但關係台灣生存,更牽動大陸與中華民族的命運,不想武統,兩岸就要能談。惟仁者能以大事小,惟智者能以小事大,盼大陸與台灣當局都能有此體認。"
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opinion/20241028003560-262102?
ltlee1
2024-11-11 01:29:25 UTC
Permalink
"2019年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提出「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是一個中國、共謀統一」,並倡議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」,將九二共識、統一、一國兩制等三個關鍵詞連結起來。民進黨擴大解釋,將戰略模糊的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,並綁定香港命運。台灣民眾因為不接受香港模式、對一國兩制有疑慮,九二共識從此失去原有價值,造成兩岸關係的困難。

戰略清晰 台灣無話語權

北京多次澄清,統一前的九二共識,與統一後的一國兩制,完全是兩碼事,並痛批民進黨混淆概念、訴諸抗中,但不可否認,與原本具有「戰略模糊」價值的九二共識相比,一國兩制是完完全全的「戰略清晰」,台灣既然放棄戰略模糊,北京自然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話語權定義「一國兩制」。

首先,一國是中央政府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;其次,兩制必須服從於一國,統一後外交、國防、國安乃至教育等領域決定權在北京;再來,無論是港澳、還是統一後的台灣,自治權由北京授予,自治區政府向北京負責。

這讓台灣社會產生三種觀感:一是不確定感,制度最終解釋權在北京,擔心承諾「說收走就收走」;二是不安全感,外交、軍事、立法、司法權均屬於主權,由中央管理,台灣自治權宛若無根浮萍;三是不平等感,北京長期主張兩岸統一「不是誰吃掉誰」,但最後結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台灣。這三種觀感主導下,對抗心態更激化。

不容否認,兩岸分治75年來,大陸硬實力優勢不斷擴大,也對解決台灣問題充滿自信,或許在北京政治菁英眼中,台灣社會這三種觀感「不算什麼」,甚至「不正確」,但這已成為橫亙兩岸民意之間的一道心牆,令大陸對台灣的溝通、說服工作事倍功半,也成為民進黨操作抗中保台選舉牌屢試不爽的開關。兩岸統一問題本質與港澳回歸不同,港澳回歸是北京與英、葡外交談判的結果,兩岸問題的解決固然有美國因素干擾,但歸根究柢還需要面對台灣民意這一關。

台灣民主或許有缺陷,但重大的決策必須透過民主機制完成。從這個角度看,儘管台灣民眾對統一和一國兩制的認同度很低,但北京依然「寄希望於台灣人民」,仍然「全力做好台灣的民意民心工作」,以「融合發展、心靈契合」作為兩岸統一的手段,本質上是對台灣政治與社會現狀的尊重。但關鍵在於,大陸的對台論述如何調整、如何落實,才能讓台灣民眾「三種觀感」得到舒緩。



一國兩制 是現在進行式

大陸不妨與時俱進思考,進而告訴台灣民眾:「一國兩制」並非統一後框限台灣人民自治權的制度,也絕非香港模式在台灣的重現,而是兩岸關係早已存在、符合各自法理、並穩定運行的現狀。

一國兩制是現在進行式,而非未來完成式,兩岸分屬「兩制」本不是問題,也是現實,關鍵在於一國。無論是依據在大陸實行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》,還是依據在台澎金馬實行的》中華民國憲法》,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都屬於一個國家。既然如此,大陸完全可以主張,兩岸關係現狀已經是一國兩制了。"

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opinion/20241029003811-262102?
ltlee1
2024-11-16 19:08:34 UTC
Permalink
"

賴清德總統上任後,藉由紀念黃埔百年、八二三炮戰、古寧頭戰役及慶祝雙十國慶等場合,獨創一套「互不隸屬論」與「正統論」相結合的兩岸論述。簡言之就是: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、台澎金馬奉中華民國為正統,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。民進黨台獨黨綱仍未廢除,賴式新論述固然有利團結台灣,但他眼中的中華民國若等同於台灣,對降低兩岸對立、消解台海戰爭風險將無實質幫助。

賴式兩岸論述 爭奪正統

賴總統重拾兩蔣「反攻復國」年代的政治語言,令人有很深的「違和感」。冷戰時期兩岸正統之爭,既有台海軍事對峙,也有激烈的外交爭奪,但有一個大前提:兩岸都是中國人,兩岸爭的是「誰是中國」的代表權,以及「誰能建設更好的中國」的意識形態正統權。當時管轄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政府,對內展開十大建設,奠定今天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基礎,並趁大陸反右、文革浩劫之際振興中華文化,千年民族文化火種得以存續,並吸引大批留學歐美、日本的菁英返台,創造了融合東西、具有國際視野與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。

另一方面,中華民國政府為與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爭奪正統,積極實踐國父孫文的憲政民主思想。兩蔣雖以反共為名迫害異己,但不可否認,政府遷台後開啟地方自治,定期舉辦基層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選舉,為黨外勢力的興起與民進黨創黨提供制度土壤。自由民主在台灣萌芽與發展,其中一個重要驅動因素,是中華民國政府不放棄統一中國的目標,向大陸乃至國際社會證明,中國人可以融入政治現代化的潮流。

如果正本清源理順歷史脈絡,中華民國在台灣實行自由民主,本質目的是為兩岸統一做示範,而不是如賴清德所說,為宣告「主權在民」、「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」。同樣,中華民國政府終止動員戡亂,放棄反攻大陸,並非放棄大陸地區的土地與人民,而是採取和平的制度競爭,追求自由、民主、均富的兩岸統一。賴清德一再用台灣沒有要反攻大陸來質疑北京為何不放棄對台動武,是對歷史与政策的去脈絡化曲解。

兩岸同屬中華 沒有分歧

現階段規範台澎金馬地區政治秩序、法制程序與權力運作的最高法律,並非誕生於1946年12月的《中華民國憲法》,而是誕生於1991年4月的《憲法增修條文》。《憲法增修條文》是台灣民主的「母法」,也是規定兩岸關係屬於「國家統一前的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關係」的「母法」。這就觸及問題的核心:《憲法增修條文》將「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」作為開篇第一句話,並非憑空而降的威權產物,而是依據1991年2月國統會所通過的國統綱領。「台灣民主」與「追求國家統一」構成《憲法增修條文》的一體兩面,此乃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的核心要義所在。

自1991年4月制定《憲法增修條文》後,中華民國歷經6次修憲,無論哪個政黨執政,無論中共對台政策如何變化,不修改、不刪除前言「國家統一前」等文字,是朝野高度默契。同樣,民主化後中華民國總統歷經8次全民直選,均以和平落幕,且投票率均超過65%,也說明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獲得台澎金馬人民高度認同。如此一來,保留統一願景、堅持自由民主、維持和平現狀,就是過去30年來經過歷史檢驗的「台澎金馬共識」。

民進黨開始接納中華民國、不尋求台獨建國,那麼,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競爭得再激烈,都不影響雙方共同擁有「中華」的事實,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「互為隸屬」,而非「互不隸屬」,兩岸在「同屬中華」上沒有分歧,分歧在治權、制度、價值與生活方式。中華民族、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最大公約數,雙方可以共同做大中華文化「同心圓」,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認同,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進程中,實現心靈契合的統一。(系列完)"

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opinion/20241030005113-262102?

Loading...